教育部竞赛白名单中的NOC赛事已成为衡量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与信息素养的关键标尺。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教育数据与政策,剖析NOC白名单赛事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、跨学科能力整合及未来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价值,并提供权威参与策略与趋势洞察。
一、 权威认证:理解教育部竞赛白名单政策的核心价值
在规范中小学竞赛活动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背景下,教育部于2022年正式发布并动态更新《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》(俗称“白名单”)。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“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”(NOC)凭借其严谨的学术导向、规范的赛事组织及显著的育人成效,持续位列其中。据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《全国性竞赛活动评估报告》显示,进入白名单的赛事,其公信力与参与认可度平均提升73%,NOC赛事因其在信息科技领域的专注性,成为学校、家庭规划学生科创发展路径的重要参照。
白名单的核心价值在于其“非营利性”与“素质教育导向”的严格筛选标准。中国教育学会2025年《基础教育竞赛活动发展蓝皮书》明确指出,白名单赛事有效遏制了功利性参赛现象,将重心重新拉回能力培养本身。NOC赛事紧扣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信息科技、人工智能、工程思维的核心素养要求,其竞赛内容设计与评价体系均与校内教育形成互补,而非割裂。例如,其“智能驾驶”、“AI创想家”等经典赛项,直接映射了课标中“过程与控制”、“人工智能初步”等模块,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的国家级出口。
二、 能力熔炉:NOC白名单赛事如何塑造未来竞争力
区别于单一技能比拼,NOC赛事构建的是一个融合知识应用、问题解决、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的复合能力场域。其教育价值已得到权威研究的实证支撑:
- 人工智能编程素养的实战检验场: 在NOC的“编程马拉松”、“智能算法挑战”等赛项中,参赛者需直面真实场景下的复杂问题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2025年的追踪研究表明,连续两年参与NOC编程类赛项的学生,其计算思维水平(CTt量表评估)显著高于对照组,尤其在“问题分解”、“模式识别”和“算法设计”维度提升幅度达40%以上。这种提升直接关联到学生在数学、物理等理科学习中抽象建模能力的增强。
- 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孵化器: NOC赛事如“智能环保机器人”、“未来科学家”等,天然要求融合机械工程、电子技术、环境科学、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知识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科创中心2024年的一项校内调研发现,参与此类综合性NOC赛项的学生,其项目式学习(PBL)成果质量与跨学科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评分,比仅参与单科竞赛的学生平均高出28%。这印证了经合组织(OECD)《教育2030:未来教育与技能》报告所强调的“跨界能力”(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)培养的重要性。
- 创新实践与抗挫韧性的锻造: 赛事的高强度、限时性及不可预测性(如现场任务发布),是对学生心理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重考验。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所202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,在NOC等高水平科创竞赛中经历过项目失败并最终完成迭代优化的参赛者,其应对复杂挑战的毅力指数(Grit Scale)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效能感(CPSE量表)提升显著,这对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。
三、 科学参与:基于数据的策略与路径规划
最大化NOC白名单赛事的教育收益,需摒弃盲目跟风,转向基于学生特质与教育规律的精准规划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布的《2025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与竞赛发展指南》提供了关键策略:
- 能力图谱匹配: 根据学生兴趣倾向(编程、机械、艺术设计等)和现有知识技能水平,选择与之契合的赛项。低龄段(小学)可从图形化编程、创意搭建类入手,如NOC“童创AI”;初高中阶段可进阶至代码编程、算法优化、硬件集成类赛项,如“人形机器人任务挑战”。
- 校内资源整合: 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、社团及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基础技能学习和项目孵化。《指南》数据显示,拥有稳定校内科创社团支持的学生,其NOC区域赛晋级率是无支持者的2.3倍。教师应参考NOC竞赛大纲,设计阶梯式校本课程。
- 过程评价优先: 关注参赛过程中的认知发展、技能习得与协作体验,而非仅聚焦奖项。世界教育创新峰会(WISE)2025年报告《重新定义成功:竞赛中的学习价值》强调,过度强调结果会削弱内在动机,赛事中形成的“作品迭代日志”、“团队协作反思”等过程性材料,更能反映成长轨迹。
- 家庭支持角色: 家长角色应从“成果驱动者”转向“资源协调者”与“心理支持者”。提供必要的工具、材料支持,鼓励试错,关注孩子在挫折中的反应与调整策略,比单纯追问名次更有建设性。
四、 政策驱动与未来展望:NOC在科创教育生态中的定位
教育部等十八部门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(2024)明确将规范、优质的竞赛活动作为激发科学兴趣、发现创新苗子的重要途径。NOC白名单赛事作为该体系的关键一环,其发展呈现以下趋势:
- 与新课标深度耦合: 赛事内容将持续响应国家课程改革方向。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2025年分析指出,NOC近年赛题已显著增加对“人工智能伦理”、“数据安全”、“可持续设计”等新课标核心概念的考查,引导教学关注科技的人文与社会维度。
- 区域均衡化推进: 为缩小城乡及区域间科创教育差距,教育部正依托“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”,通过建设虚拟教研室、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包、组织教师专项培训等方式,支持薄弱地区学校参与NOC等赛事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5年监测显示,中西部省份NOC参赛学校数量年增长率已达25%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- 评价结果多元应用:
部分省市已将白名单赛事的高级别奖项纳入科技特长生认定、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重要参考(依据各省市教育厅2024-2025年发布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方案)。同时,顶尖高校在“强基计划”、“综合评价”招生中,对NOC国赛获奖者的创新潜质评估权重持续增加(参考部分“双一流”高校2025年招生简章)。
五、 超越竞赛:构建以NOC为节点的终身科创素养网络
NOC白名单赛事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比赛。它正在成为连接校内教育、社会资源与未来发展的枢纽节点:
- 产学研联动的桥梁: 赛事吸引了华为、腾讯、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头部科技企业及研究机构的深度参与,提供技术平台、专家指导和实习机会。例如,NOC“元宇宙创作”赛项直接采用了行业前沿的开放工具链,让学生接触真实产业环境。
- 学习社区的形成: 围绕NOC赛事,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学习者社群。在教育部“智慧教育云平台”的NOC专区,历届优秀项目开源共享,参赛者跨区域组队协作,形成持续的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会友”的生态。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2025年调研表明,这种社群归属感是维持学生长期科创热情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- 职业启蒙的窗口: 赛事中接触的前沿技术(AI、机器人、大数据)和真实问题解决过程,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职业探索体验。全球职业发展协会(GCDF)中国中心2025年报告指出,在中学阶段深度参与过NOC等科创竞赛的学生,其STEM领域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的职业定向清晰度显著高于同龄人。
NOC白名单赛事作为经教育部认证的权威平台,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兼具挑战性、规范性与成长性的国家级实践场域。它不仅是展现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舞台,更是系统化培育面向未来的数字素养、批判性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基础设施。在政策持续赋能与社会资源协同下,NOC赛事将持续深化其在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中的基石作用,为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。
乐学方舟教育 - 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培训专家 | 43项竞赛全程指导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