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名单赛事正在悄悄变天
前几天和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聊天,他说了句特别有意思的话:“现在看孩子的综合素质档案,就像看一份成长体检报告。”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——曾几何时,家长们追捧白名单赛事还是为了那块“升学敲门砖”,但2025年的今天,这种功利心态正在被一种更理性的认知取代。
政策导向已经再明显不过
如果你仔细研究教育部最新文件,会发现一个明显趋势:白名单赛事正在被纳入更广泛的教育评价体系。比如2025年多地推出的“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”,明确将赛事参与经历作为重要观测点(教育部《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》)。这意味着,赛事不再只是少数尖子生的专利,而是正在成为每个学生素养发展的“标配”。我去年指导的一个普通学生,通过参与环保类创新项目,在评价系统中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成长记录。
赛事内容本身也在升级换代
最直观的变化是,单纯考察知识记忆的赛事越来越少见。2025年白名单新增的“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”“跨学科实践大赛”等,都强调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。我担任评委时发现,获奖作品往往不是技术最复杂的,而是最能体现社会关怀和创新思维的。这种导向让学生意识到,参赛不是为了炫技,而是用所学知识让世界变得更好。
从“证明自己”到“成长自己”的转变
我观察到参赛学生的动机也在变化。以前孩子们最关心的是“能拿几等奖”,现在更多人开始享受探索过程。上周一个参加机器人比赛的学生告诉我,虽然最后只拿了三等奖,但三个月的备赛让他学会了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——“这些能力以后工作都用得上”。这种认知的转变,正是赛事价值回归本质的体现。
未来三年,这些趋势会更明显
根据我对政策走向的观察,白名单赛事可能会呈现三个新特征:一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,出现更多“课赛结合”项目;二是评价标准更注重过程性表现,比如增设“成长日志”考核;三是参与方式更加灵活,线上线混合模式成为常态。这些变化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:赛事正在成为素养培育的载体,而非择校的工具。
给家长们的实用建议
面对这些变化,我的建议是:首先,放下“必须获奖”的焦虑,更多关注孩子在参赛过程中的收获;其次,选择赛事时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特长,不要盲目跟风;最后,善用赛事资源,比如很多白名单赛事提供的免费指导材料,本身就是优质的学习资源。记住,当我们不再把赛事当捷径,它反而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快车道。
常见问题答疑(Q&A)
Q:如果赛事不再直接加分,还有参加的必要吗?
A:恰恰相反。当赛事回归教育本质,它的价值反而更持久。参与高质量赛事培养的创新能力、实践能力,正是未来社会最看重的核心素养。这些能力虽然不直接体现为分数,但会在升学面试、职业发展中发挥长远作用。
Q:普通孩子如何从赛事中受益?
A:现在的赛事设计更注重参与性。比如很多科创赛事设有“入门组”,评价标准更关注进步幅度。我建议普通孩子从中小型赛事开始,把目标定为“完成一次完整项目”,这种体验本身就是宝贵的成长。
Q:作为家长,应该如何转变心态?
A:试着把赛事看作孩子的“社会实践课”。关注他们备赛过程中展现的新兴趣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、与同伴的合作,这些成长比奖状更值得骄傲。当我看到学生通过赛事找到人生方向时,愈发觉得——教育最好的结果,不是得到分数,而是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本文数据来源:教育部《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》(2025年)、中国教育学会《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调研报告》(2025年度)
乐学方舟教育 - 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培训专家 | 43项竞赛全程指导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