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竞赛白名单变动解读:新增16项、取消13项赛事背后的教育风向

乐学方舟
乐学方舟
作者
44
文章
0
粉丝
赛事资讯评论1,389阅读模式

白名单变了天!2025年最新调整背后的信号

前两天教育部刚公布2025-2028学年竞赛白名单,我的家长群就炸锅了。好多人在问:“蓝桥杯怎么不见了?”“新增的人工智能大赛值得参加吗?”作为带了十几年竞赛的指导老师,我发现这次调整确实透露了不少风向变化,值得好好聊聊。2025竞赛白名单变动解读:新增16项、取消13项赛事背后的教育风向

新增16项,人工智能成为最大赢家

最新白名单新增了16项竞赛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“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”这已经不是悄悄试水了,而是明确告诉大家:人工智能教育已经从“选修课”变成了“必修项”。我带学生参赛的感受是,单纯会编程已经不够用了,现在要求孩子能解决实际问题。比如新增加的“全国青少年安全与应急科普创新大赛”,就是把技术应用到了生活场景里:

13项赛事出局,作文竞赛大幅缩减

被移除的13项赛事里,作文类竞赛占了很大比重,像“叶圣陶杯”“语文报杯”这些老牌赛事都不在名单上了。我估计是因为这类竞赛同质化严重,而且难以规范评审标准。另外“蓝桥杯”和“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”的退出也挺让人意外,这说明教育部对赛事规范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。

赛事类别比例暗藏玄机

仔细数一下就会发现,47项竞赛中自然科学素养类有22项,几乎占了一半。艺术体育类也新增了不少跨界项目,比如“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辅助生成数字艺术创作大赛”,就是把技术和艺术揉在了一起。这种调整很明显是在引导家长不要只盯着学科竞赛,综合素质培养才是关键。

年龄限制更明确,低龄化竞赛被降温

还有个重要变化是部分赛事提高了年龄门槛。比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在明确不再设小学组和初中组。这种调整我是举双手赞成的——让小学生去搞高深科研本来就是本末倒置,这个阶段更应该培养兴趣和基础能力。

家长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?

面对新名单,我的建议是“三看三不看”:看孩子兴趣是否匹配,不看赛事名头是否响亮;看能力提升空间,不看证书含金量;看备赛过程收获,不看获奖结果。特别是选择人工智能类赛事时,要先评估孩子的基础知识储备,不要盲目跟风。

常见问题答疑(Q&A)

Q:之前参加被移除赛事的获奖证书还有用吗?
A:完全有效。教育部明确表示,白名单调整不影响过往获奖证书的权威性。这些证书依然可以作为孩子能力的证明,该写进简历的照常写。

Q:新增赛事会不会因为不成熟而难获奖?
A:正好相反。新赛事往往参与人数较少,评审标准也在探索期,有想法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。比如去年的“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”,首届获奖比例就比老牌赛事高不少。

Q:五大学科竞赛有变动吗?
A: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全部保留。这些竞赛的体系非常成熟,依然是综合评价和强基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。

本文数据来源:教育部《2025-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》、中国科协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(试行)》

乐学方舟教育 - 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培训专家 | 43项竞赛全程指导

我的微信
微信扫一扫
weinxin
我的微信
微信号已复制
我的微信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
weinxin
我的公众号
公众号已复制
 
乐学方舟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